2025年3月22日
使徒行传10章节1-8节
在该撒利亚有一个人,名叫哥尼流,是「意大利营」的百夫长。他是个虔诚人,他和全家都敬畏神,多多周济百姓,常常祷告神。有一天,约在申初,他在异象中明明看见神的一个使者进去,到他那里,说:「哥尼流。」哥尼流定睛看他,惊怕说:「主啊,甚么事呢?」天使说:「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,已蒙记念了。现在你当打发人往约帕去,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。他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,房子在海边上。」向他说话的天使去后,哥尼流叫了两个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个虔诚兵来,把这事都述说给他们听,就打发他们往约帕去。
思想:
天使对哥尼流说:「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,已蒙记念了…」。你有些甚么领受呢?你相信神会认识你所作的吗?
使徒行传第十章是非常重要的教会历史文献,记载彼得亲自去向罗马军官哥尼流传福音,这在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看来,是一件非常特别的行动。因为当时犹太人普遍的观念,任何人要信耶和华上帝都必须先成为犹太人,才有可能成为上帝的子民,这种观念仍然存在於初期教会的犹太人信徒中。
这里说哥尼流爱护犹太人的罗马军官,是一个敬虔的人,他和全家都敬畏神,但是仍然不能成为犹太教的一份子。他并没有因为信耶和华上帝,而突破种族的歧见,也没有因共同的信仰而被犹太人接纳,实在是信仰上的大讽刺。
这段经文最有意思的地方,就是:上帝不只是听犹太人祈祷,也听非犹太人的人的祈祷。上帝听敬虔人的祈祷,并不是因为敬虔人有怎样的家世背景,或是甚么种族、文化,他看重的是:谁确实遵照他的旨意、实践信仰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哥尼流一家是敬畏神的,比他的军阶更重要。他归信神的表现,并不是表面的,他多多周济百姓,又时常热心向上帝祷告。不过,哥尼流并没有接受割礼,他不是个归入犹太教,他只是个「敬畏神的人」,这种人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眼中,仍然是异教徒,但分散各地的犹太人,对他们的态度却较为开放。耶路撒冷初期教会对这些敬畏神的人,表现出犹太人的态度;不过信徒的态度逐渐改变了。
哥尼流在申初(下午三时)祈祷,这个时候是耶路撒冷圣殿的祷告时刻,也许另有一个用意: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的异象,不会是他想像出来的幻觉。天使呼叫哥尼流的名字,他表现惊怕,是人对超然事物自然的反应,是人之常情。天使来对他保证:神已经听见他的祷告,记念他的善行,神会回应哥尼流的祷告。不过,怎样回应他呢?只是吩咐哥尼流要打发人去约帕,找一个叫西门的人来,注意这里用彼得的犹太名字。服从这个命令,是信心与顺服的表现。哥尼流在不明实情的状况下,接受天使的明确指令。神定意安排这场犹太人与外邦人的会面,要让哥尼流和彼得的相遇,成为历史上可追溯的记号。
在使徒都还没想到应该如何承接使命、扩展宣教事工时,上帝的计画早已运行在各族群之间。虽然使徒行传没有向我们说明关於哥尼流的事,但藉著介绍哥尼流的事迹,我们看到了神的普世拯救计画。外邦人并不等同於罪人,但在犹太人眼中,他们是「不配得」的人。然而,神在至高天上察看人,他看见世上没有一个义人,全都是他要拯救的罪人。主耶稣甘心道成肉身在十架上牺牲,盼望世人生命转化,因为信而成义、成圣,可作神的儿女。每一个基督徒都是领受者,也应该是分享者。在这种领受和给予的过程中,我们必能感受到,越认识真理,将成为越丰富、越有广阔见识的人。
同心祷告:
主啊!我要称谢祢的信实和公义,智慧和能力。我盼望也能成为祷告、敬畏你的人,并且心存渴慕,将你的爱分享给身旁的人,愿你亲自祝福我们。感谢祷告奉耶稣得胜的名祈求,阿们!
2025年3月20日
使徒行传9章36-43节
在约帕有一个女徒,名叫大比大,翻希腊话就是多加(就是羚羊的意思);她广行善事,多施周济。 当时,她患病而死,有人把她洗了,停在楼上。吕大原与约帕相近;门徒听见彼得在那里,就打发两个人去见他,央求他说:「快到我们那里去,不要耽延。」彼得就起身和他们同去;到了,便有人领他上楼。众寡妇都站在彼得旁边哭,拿多加与她们同在时所做的里衣外衣给他看。 彼得叫她们都出去,就跪下祷告,转身对著死人说:「大比大,起来!」她就睁开眼睛,见了彼得,便坐起来。彼得伸手扶她起来,叫众圣徒和寡妇进去,把多加活活地交给他们。这事传遍了约帕,就有许多人信了主。此后,彼得在约帕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住了多日。
思想:
多加的故事今日对你我有甚么启迪?对福音事工有何帮助。
在使徒行传中,焦点人物集中在彼得与保罗身上,我们也要留意有另一些人物,他们的生命散发光芒,他们的见证流芳百世。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位名叫「多加」的女门徒,她是如何活出她的使命人生呢?圣经没有记载她说过甚么话,但她以「广行善事,多施周济」活出「门徒」这身分。
多加懂得缝纫,她利用自己的技能,亲手为寡妇们制作里衣和外衣,照顾她们的需要,让这些寡妇们感觉温暖。因此,当多加去世时,寡妇们为失去她而悲痛。多加真是「广行善事,多施周济」!她是一个有实际行动的人,以实际服侍来建立生命,没有人可以靠行为得救,但每个得救的人,都应该好像多加一样「广行善事」!
按当时的情况来说,寡妇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,她们无依无靠,需要人的关怀。究竟多加做了些甚么善举呢?多加有一颗怜悯的心。她了解寡妇所面对的问题,这些寡妇生活贫困,当时的社会根本没有所谓「寡妇关怀福利中心」,多加却主动去寻找这些人,与她们做朋友,聆听她们的心声。多加有一颗慷慨的心,不但同情寡妇们的遭遇,也不吝啬把金钱拿出来分给她们。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善举,而是长久的付出。多加实在是个慷慨又体贴的人。
有一点要留意的是,圣经特别称呼多加为「女徒」,表明她是跟随主的女门徒,身上带着特殊的使命,就是把握时机向这群寡妇传主的福音。广行善事,周济穷人,是预备人心的福音松土工作,能让我们为主收割灵魂庄稼。关怀事工是善事,而拯救灵魂就是更大、更有意义的要事。多加这种关怀行动是否带来福音的果效?答案是肯定的。这种关怀行动也正是我们面对今天人心刚硬,人情冷漠的后现代社会,所需要的布道方法。
多加是个有益於社会的人,怎么就这样忽然死了呢?从人的角度看,这是人生必经之路;从寡妇们的角度看,失去了一个多年照顾她们的好姐妹;但从神的角度看,这正是他动工的时机,更是他彰显能力的最佳时刻。多加活着时,寡妇们只看见她的好行为,看见她的善心。如今多加死了,她们除了痛哭之外,也开始思想多加死后的问题:「这个信耶稣的人,死后会到哪里去?」她们同时也思考:「多加一生行善,会有怎样的报赏?」神就在此时,藉着彼得行了大神迹,让这群寡妇大开眼界,多加竟然复活了!神让多加再活过来,让她能够亲眼看见自己过去辛苦所耕耘的,终於有了意想不到的收割,这是神赐给她最大的报赏。
彼得伸手扶多加起来,叫众圣徒和寡妇进去,把多加活活的交给他们。这事传遍了约帕,就有许多人信了主。也许我们没有甚么特别的恩赐,但可以在任何时候,去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。所做的善行,不一定马上看见福音的果效,但所付出的代价,到了时候,神会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群众的反应良好,彼得自然会留在那一带,好作栽培的工夫。有意思的是,彼得住在一个硝皮匠家里,这个细节所以记下来,是为了引伸下面的故事,因为硝皮匠是跟死畜接触,依犹太习俗乃是不洁净的职业,尽量避免接近的。彼得决定在这人家中住宿,可以看出他愿意从禁忌中解脱出来,准备向外邦人传讲福音。
同心祷告
主,求你的怜悯临到,你怎样医治以尼雅、多加,今天这恩典同样临到我们,并且见证荣耀主的名。奉耶稣得胜的名祷告,阿们!
2025年3月18日
使徒行传9章31-35节
那时,犹太、加利利、撒马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,被建立;凡事敬畏主,蒙圣灵的安慰,人数就增多了。彼得周流四方的时候,也到了居住吕大的圣徒那里;遇见一个人,名叫以尼雅,得了瘫痪,在褥子上躺卧八年。彼得对他说:「以尼雅,耶稣基督医好你了,起来!收拾你的褥子。」他就立刻起来了。凡住吕大和沙仑的人都看见了他,就归服主。
思想:
以尼雅没有求医治,彼得为何医治他?
在这段时间教会都得平安,被建立而增长建立,为甚么呢?
使徒行传9章30节扫罗暂时退场,直到十一25、26才再出现。路加的故事至此已完成一个重点,一切的预备都已完工,教会下一步的宣教工作即将迈向外邦人。於是路加停下来,将当时的状况作个总结。虽然当时开始了逼迫保罗,但由於他离开了现场,教会所受的迫害便停顿了,暂时教会可享受一段平安的日子。这时教会已遍布整个巴勒斯坦,虽然路加并没有提及在加利利的布道活动,但他一定认为,耶稣在世时的门徒已经成为教会的成员,并在自己的家乡传福音了。教会视自己为有机体,各地的小组联合成一体。由於敬畏神,又得圣灵的能力扶持就得以坚固,人数不断增多。福音所以能够广传,乃是因有基督徒为著福音肯往外走,「周流四方」。千万不要把自己当作福音的一个『终点』,而该当作一个『据点』。
谁还记得那个在耶稣面前贸然发言、想法冲动、血气方刚的使徒彼得?看看今日的他,讲道充满能力,以各样神迹行显出神的大能,他发言和行事坚定,充满领袖风范,见证基督的复活令他脱胎换骨。彼得医治了已经瘫痪8年的以尼雅。面对自己的残疾,以尼雅不像巴底买那样,怀著被医治的渴望,他并没有期待彼得!但是彼得遇见了他,就开口对他说:「耶稣基督治好你了。起来,收拾铺盖吧!」以尼雅没有求医治,彼得为何医治他?他没有呼求,彼得为甚么要救他呢?彼得喊了他的名字「以尼雅」以后,随著宣告「耶稣基督」的名,「以尼雅的生命要和耶稣基督连结在一起」,这就是彼得主动服事以尼雅的原因。彼得直接宣告:「耶稣基督治好你了!」是基督的恩典和能力使以尼雅得到医治。神迹的目的是要人与基督的生命连结起来,虽然转变后的彼得看似神人,但仍然是因基督的缘故才会发生神迹。
这里看见教会增长的几个原则:第一,当时的教会凡事敬畏主。教会不怕外面有逼迫,只怕里面没有平安;信徒彼此之间钩心斗角,对教会的危害更甚於仇敌的逼迫。信徒和教会所该惧怕的,不是人,而是主。我们应当「凡事敬畏主」,害怕得罪了主。
教会增长的第二个原则,教会受圣灵的安慰。教会不是组织,而是圣灵居住的所在,所以教会必须是圣灵可以自由运行的地方,容许圣灵带来安慰。今天的教会也许没有面对外在逼迫,但很多时候我们心灵遭受许多痛苦,更是难以形容。只有圣灵的安慰,我们才能重新得力,不灰心、不丧胆,继续向前。
教会增长的第三个原则,教会显明医治的能力。彼得遇到以尼雅,对他说:「以尼雅,耶稣基督医好你!」以尼雅的生命要和耶稣基督连结在一起。今天这个纷扰破碎世代,不但身体需要医治,许多人心灵也需要医治,传福音的功效不是来自人的智慧、知识和能力,而是圣灵在人身上作工带来的果效。
同心祷告
主,求你的圣灵引导我们,把握每个机会,同心合意兴旺福音,建立教会,让更多人身心灵得著医治。祷告奉耶稣得胜的名,阿们!